向文波
改革開放30多年,中國製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,現在正處於轉型升級的前夜。當前國內市場增速放緩,對“中國製造”既是挑戰,更是機遇,其關鍵要看“中國製造”能不能從規模優勢向創新驅動轉變,像上世紀美國、德國、日本企業一樣,完成自身“驚險的一躍”,建立起可持續的全整合負債球競爭力。在各種所有製成分企業中,民營企業往往有著最堅定的市場導向、最靈活的激勵機制,創新動力強大,是活力突出的創新主體。
過去30年,民營企業對提升“中國製造”實力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。以製造業中的工程機械行業為例,上世紀中國挖掘機市場的前10名都是外資品牌,混凝土機械90%以上市場由德國企業占據,建設工地上基本都是進口設備。短短十多年後,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信用貸款就成功實現進口替代,發展成為最具全球競爭力的行業之一,僅三一重工一家,就占據了混凝土機械的全球第一、挖掘機等產品的中國第一。全球臂架最長的86米泵車、全球最大的3600噸級履帶、亞洲第一臺千噸級全路面起重機等產品,都在中國民營企業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中被打造出來。中國工程機械行業1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,關鍵是創新,民營企業則成為激發行業創新活力的“鯰魚”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升為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戰略,著力推進企業為主體的創新。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建設力量之一,在“中國製造”向“中國創造”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,基於自身獨特優化療副作用勢,已不僅是重要的參與者,更有責任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探索者。
民營製造企業的創新探索,首先是對新技術的探索化療副作用。“科技興則民族興,科技強則國家強”。當前,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,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,這些都將給製造業相關技術的創新帶來巨大契機。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究,不僅有利於增強民營製造企業自身競爭力,也將推動中國製造業的升級。
回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,其實也是對新技術進行探索的過程。我們通過解決超高壓泵送等技術難題,成功實現產品進口替代,帶來了自身長達10年年均60%、行業年均25%以上的增長;又通過攻剋核心零部件技術和先進控制技術的難關,大幅提升設備施工效率、房屋貸款降低了產品成本和能耗,為客戶創造了巨大價值,從而始終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,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也不斷體現出中國力量。
民營製造企業的創新探索,也是對新市場的探索。民營企業從誕生起,就與市場血脈相連,不斷發現新市場,通過創新滿足市場需求,是民營企業唯一真實的利潤來源。因此,在新市場的發現和把握上,民營企業更應投入更大精力和熱情去開拓創新。
我始終相信,中國和全球市場蘊藏著無窮潛力。目前製造業雖然經歷著高速增長後的回落,但這隻是傳統市場需求回歸正常後的一種平衡。未來中國製造業還有兩個龐大的市場等待開發,一是中國的城鎮化與農村市場,二是國際市場。民營製造業在這兩大市場中都大有可為,尤其國際市場,更將是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必由之路。
民營製造企業的創新探索,還是對新模式的探索。模式的創新,有時候比技術創新更能夠帶來行業的革命性變化,從而改變行業的生命周期。在工程機械行業,對產品後市場經營模式的逐步建立,給產業鏈條上所有企業帶來了新的利潤來源,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主機需求放緩帶來的波動;“歐美定義、中國設計、全球製造”的海外產品研發製造模式,也極大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開拓能力,同時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國際化思路。
製造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,又是一個與前沿技術、前沿管理理論密切相關的行業。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已歷經100多年曆史,至今穩居世界500強,根本原因在於對創新的不懈追求。
中國民營製造企業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,積累了企業管理經驗和創新能力。在當前中國製造業的偉大轉型中,在創新國家的建設中,民營製造企業既是創新的主體,也是創新的生力軍,應當承擔起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。▲(作者是三一重工副董事長、總裁)
(編輯:SN090)
- Feb 16 Sun 2014 18:03
向文波:民企應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
留言列表